您的位置: 慈溪新闻网 -> 慈溪概览 -> 慈溪百事 正文
慈溪盐民改用盐板晒盐
http://www.cxnews.cn  慈溪新闻网

1129831034.gif    古代制盐,一向采取刮泥淋卤、火力煎熬的制法。明代彭韶到鸣鹤场监理场务时,为说明盐民的痛苦生活,曾画了8幅图,分别名为盐场、山场、草荡、淋卤、煎盐、微盐、放盐、追赔等,每图配诗,反映了古代制盐的过程。煎盐时,先将鲜卤注入深锅中煎熬,浓缩后再倒入平釜中结晶成盐。煎盐房都是木架土壁,屋顶盖蒿草,前开火门,不开窗户,灶用泥筑,没有烟囱。因此煎盐工人备受烟熏火燎,年长日久,大多双目失明。

    清咸丰末年(1861年),从海浪中漂来数块岱山盐场用的盐板,石堰场盐民就依样仿制,开始用板晒制盐,到光绪六年(1880年),石堰场已有盐板22.56万块。板晒制盐产量高,又省工。到民国时,慈溪现境各盐场多已改用板晒,并制定了盐板的统一规格。板晒制盐,通常于上午5时至6时注卤,下午5时左右收盐,每板旺季可产盐2公斤至2.5公斤。

    新中国成立后,不断改进制盐技术。1965年起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五步滩晒制盐工序,即整滩、纳潮、扬水、制卤、结晶。 1978年,庵东全场改为滩晒法,结束了刮泥、淋卤、板晒的老式制盐法,直到盐场在慈溪消失。

     

1129831051.gif  1129831062.gif

 
[我要评论] [我要投稿] [发给好友] [打印该文] [关闭窗口]  
 
 
主管: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 承办:慈溪日报社 中国宁波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网络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