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慈溪新闻网 -> 慈溪概览 -> 慈溪百事 正文
慈溪古盐场的创设
http://www.cxnews.cn  慈溪新闻网

1129829874.gif    慈溪平原成陆后,最初的大规模利用方式是制盐。随着海岸线外移,盐场也亦步亦趋向外跟进,原来的盐田经淡化改造后才用于农耕。因此可以说,慈溪平原的全部土地都曾经做过盐田。盐业生产对慈溪的经济、社会以及文化和民俗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和深刻的影响。

    现县境制盐始于唐,盛于宋。自东向西设有龙头场、鸣鹤场、石堰场3个盐场。

    龙头场建于南宋开禧元年(1205年),盐场公署设在1129829900.gif绪乡三都(今龙头场),场区西至鸣鹤场,东至雁门岭,南至达蓬山麓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,撤销场建制。

   鸣鹤场始建于唐,场区在大古塘以南,盐场公署设在鸣鹤乡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大古塘观城段建成,盐田北移。至清初,场区东至龙头场,西至石堰场,南至大古塘。场区广阔,有6团40灶,区内有淞浦、古窑浦、淹浦、洋浦四条通海大浦。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筑成利济塘观城段,场区再次北移,盐田面积减少。1919年撤销盐场建制。

1129829916.gif    石堰场唐代创设,名余姚场,宋初改名石堰场,场区自沿山至海岸。宋代大古塘筑成后移至塘北,明代永乐初年筑成新塘,盐田扩至大古塘北10里余,场区广阔,共分6仓。明天顺年间,盐田移至新塘以北。至清乾隆十二年(1747年),场区东至鸣鹤场,西至上虞金山场,南至利济塘,东西宽55公里,共有5团。至清末,场区移至永清塘以北,东至破山浦,西至泥墩潭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复名余姚场。民国初, 6仓改7区。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庵东特区,塘北六乡均以制盐为主。到1987年以后,盐田逐渐减少。今市内已无盐业,新围滩涂的利用方式,已为养殖等所代替。

    慈溪曾是浙江省重要的产盐区。鸣鹤、石堰二场产量,宋代时已占浙江盐产量的60%以上。到1916年,庵东盐区总面积达9.65万亩,有“浙江盐都”之称。慈溪所产海盐曾销往浙、苏、皖、闽、赣、沪等五省一市。

 
[我要评论] [我要投稿] [发给好友] [打印该文] [关闭窗口]  
 
 
主管: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 承办:慈溪日报社 中国宁波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网络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