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慈溪新闻网 -> 慈溪概览 -> 慈溪百品 -> 海产名品 正文
庵东食盐
http://www.cxnews.cn  慈溪新闻网

    2001年11月9日,随着四灶浦西侧围涂工程工地推土机的隆隆巨响,彻底切断了海水流入从而结束了慈溪全境千年的晒盐历史。1129906379.gif

    然而,作为一段历史,一种文化,庵东食盐不能不载入史册,让慈溪人的后代对先民的奋斗,引以自豪。

    慈溪晒盐自唐代粗具雏形,至宋代略有规模。宋庆历七年(1047年),大古塘筑成,盐场也因此北移。据《宋史·食盐志下四》记载,沿大古塘自东至西依次有龙头场、鸣鹤场、石堰场等三大盐场。慈溪所产食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属上乘。

    随着杭州湾南岸不断淤涨,作业区不断北移,最终形成了庵东盐场。 

    庵东盐场,新中国成立初,主要位于七塘后,东起逍林坝丁塘,西至西三刘丁塘。随着八塘修筑,盐田面积不断扩大。至1967年,盐田面积近8万亩,盐工3万余人,年产食盐逾23万吨,庵东盐场被冠以“浙东盐都”的美称,所产食盐远销苏州、上海、江西、闽北等地。

    制盐方法,早期为灶煎法,清咸丰二年(1852年)始有泥板晒盐,咸丰末年(1861年)改用木板晒盐。至1927年,盐板数达67.87万吨。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推行滩晒。上世纪八十年代运用黑膜结晶技术,提高了蒸发效率,再配以压摊机、提卤泵等机械设备,日亩产可达50至60公斤。 

    旧社会,受盐官、廒商、篷长的层层剥削,广大盐民用他们的血肉写下了抗倭、抗日、抗官、抗商的斗争史。新中国成立后从茅房到小楼房,生活水平年年提高。目前,他们告别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盐业生产,办企业、养野禽、跑运输、搞养殖,寻找新的致富之路。

 
[我要评论] [我要投稿] [发给好友] [打印该文] [关闭窗口]  
 
 
主管: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 承办:慈溪日报社 中国宁波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 网络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