蚶子,外有贝壳两枚,略呈扇圆形,表面有自壳顶发出的放射形肋,数目因种类而异,状如瓦楞,铰合部有许多垂直的小齿突。肉足短,大部分生有足丝。产于海底泥沙或岩礁隙缝中。种类很多,我国沿海约有10种。
慈溪市龙山一带所产蚶子属“泥蚶”,体小壳薄,垄状放射肋12至18条,肉肥血多,营养丰富,味道鲜美,是宴席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。常洗白拆熟,略加油酱,带壳装盆,作为宴席冷围浅盆。
龙山人工养殖蚶子,有较长的历史。改革开放后,发展趋势较快,目前已粗具规模。泥蚶喜欢栖息在潮流畅、风浪小、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,喜埋栖生活,主要以滤食硅藻类为主。龙山人根据蚶子的这种特性筑塘蓄水,为蚶子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。一般经两年养殖,便可达到食用的规格。
蚶子,在古代被列为“珍稀贵品”,唐代就千里迢迢进贡长安。有《蚶》诗写道:“荦荦瓦垄子,纷产东海涂。”蚶子营养价值很高,软体含蛋白质62.5%,
有补血健胃的功效。壳亦可煅制入药。三北儿童因其背部的细棱如线如坑,故称“线坑”,常积藏如宝,作“丢线坑”的游戏。
|